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及其现实意义

点击数:432 | 发布时间:2025-08-16 | 来源:www.mutmc.com

    〔摘 要〕 和谐民族交往需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进步; 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 “和”、 “礼”、 “善”等思想。这类思想对于民族交往过程中维持政通人和、达成利益共享、认可传统文化、在社会日常宽容互纳进而达成和谐民族交往具备关键的现实意义。

    1“和谐” 由 “和” 衍生而来。作为古时候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 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进步史的每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不只闪烁着东方法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和谐交往、推进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要紧用途。

    1、和谐民族交往的内涵。

    2006 年 10 月 11 日, 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领会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一同团结奋斗、一同兴盛进步的主题,广泛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进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进步。”[1]这就将国内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指导思想上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进步阶段。

    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础上的最新理论概括,突出中华传统文化中 “和” 的精神,也是目前民族关系的核心价值取向。民族关系是 “民族进步过程中有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用途、影响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2]( p. 166)从民族交往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关照民族关系第一需要搞了解民族交往是什么。根据 金 炳 镐 先 生 的 观 点,民 族 交 往 是 指”民族存活和进步过程中势必发生和历程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与民族关系的协调,即指民族联系中的互动和民族关系的整理过程,也就是民族存活和民族进步的一种方法“。[3]而和谐民族交往意指 ”交往双方 ( 或多方) 民族处于同等地位的和睦、协调的交往,这是交往双方 ( 或多方) 民族存活发 展的共 同 需 要 和 共 同 的 愿望“。[2]( p. 112)可见, ”和谐“ 是 ”民族交往“ 的目的追求。在目前年代背景下,和谐民族交往就是强调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往活动引导、统一到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进步、一同团结奋斗、一同兴盛进步的和谐 发 展 观 中,创 建 和 谐 的 社 会 主 义 民 族关系。

    2、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

    ( 一) 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中国文化非常早就有 ”和而不同“ 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进步的可资借助的宝贵精神遗产,仍然是全球化年代民族之间和谐交往一同进步赖以借鉴的珍贵的精神财富。 《国语·郑语》载史伯云: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4]”和“ 是以不一样的事物汇聚、结合在一块,得其平衡、协调,相济而相成,如此才能生机盎然产生新的事物。”同“则是单一同质事物的叠加,这样不会有新的进步,”同则不继“、”尽乃弃矣“。《左传·昭公二十年》 中记载晏婴论述 ”和与同异“,他对 ”同“的批评是: ”若以水济水,哪个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哪个能听之?“ 孔子也曾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和而不同“是君子 ”尚义“,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又恪守我们的道德信念,不苟同于别人;”同而不和“则是小人被利益所左右,对自己有利就苟同于别人,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则与人争执。《易传》中有云: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6]”厚德载物“ 就是君子效法地之坤德,具备博大宽容的精神。 《中庸》 则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7]”小德“ 是讲差异性,”大德“是讲统一性,天地间 ”万物并育“、”道并行“,虽然有差异,但其 ”不相害“、”不相悖“,在差异中有其统一与和谐。概括起来讲, ”和而不同“ 就是尊重差异,崇尚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也反对不同事物之间的冲突、对抗。这一宗旨表目前民族关系上,就是《尚书·尧典》 中讲到的 ”协和万邦“,意思是说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倡导各国互相尊重,和睦 相 处。 ”天 下 同 归 而 殊 途, 一 致 而 百虑。“[7]( p. 196)兼容并蓄,相反相成。将如此一种思想用之于当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是要承认和尊重多元,既认可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以博大宽容的精神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对话“ 代替 ”文明的冲突“,在对话中产生共识与和谐,渐渐走向人类文化的 ”多元一体“。只有 ”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兴盛进步,这就是 ”和实生物“, ”殊途同归“;假如搞某一种文化的霸权主义,或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抗,那就是 ”同而不和“、 ”同则不继“了。

    ( 二) 克己复礼 仁者爱人。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 ”礼“的精神实质就是”敬“。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就是 ”礼之用“。”非礼勿动“、 ”立于礼“ 目的都在于 ”执事敬“。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8]”克己“,第一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一个自我拥有意识和行为的自由。因此要自觉预防自我流于任性,做到 ”克己“。”复礼“,第一是 ”礼“,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 ”复礼“更在于对别人的尊重。所以, ”克己复礼“ 就是通过个人的自觉行动来达成自我的自觉与自律,践行尊重人的原则,进而达到 ”仁“ 的境界。这种仁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关爱,仁爱学说彰显人的禀赋和尊严, ”以人类一同性的本质为哲学基础,为所有人的自我健全开辟了道路“。[9]孔子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所谓 ”老吾老与人之老,幼吾幼与人之幼“; 墨子所谓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体现的都是仁爱精神。董仲舒觉得 ”仁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自己遂其生,使别人亦遂其生,使万物各遂其生,才算得上是仁。“戴震所谓 ”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 等无不秉承追求仁义道德达到和谐共生的精神。[10]孔子说: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8]( p. 208)血缘之爱加以延伸和扩大,变成全社会人际关系常见遵循的原则。”仁者爱人“既是自我觉醒,又是自我健全,既是自我发现,也是自我达成。张扬的是一种博大的理念和崇高的境界,试想,交往主体间彼此都能以自我的仁爱情怀与生命意识去关照他们,大家生活的世界岂不就是和谐祥和的美好人间。

    ( 三) 上善若水,有容乃大。

    对 ”善“ 的向往与共生理念是中国古时候思想家的不懈追求,老子讲 ”上善若水“,[11]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滋养,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有容乃大“,来源于 《尚书·君陈》: ”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12]意思是说,对于冥顽不化的人,不要愤怒忌恨,对于一个人不需要全责备。需要有忍耐,才可以成功。需要宽容,德才算大。 《古兰经箴言》里讲: ”只因来自安拉的怜恤,你要对他们和气; 假如你暴力傲气,他们一定从你周围远去; 你应该体谅他们,为饶恕他们而求祈; 处置事情要跟他们商议,你如果已作决断,就该对安拉仰赖托依,安拉对仰赖者确实欢喜。“[13]清代回族学者马智在其著作 《清真指南》 中指出:”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14]这种 ”善“ 的思想及其包容共生的理念告诉大家: 民族之间的交往攸关民族进步,每个民族都要汲取不同民族文化出色的智慧,对于各民族文化在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中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有通过交流和交融,民族文化才有机会在世界上树立起应有些威信和地位,每个民族的文明及智慧也才大概从被遮蔽的状况中朗然呈现,造福人类。 ”人类文明史表明,各民族文明的进步是与交往范围扩大同步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只须擅长开放交往,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就可以走在历史的前列。“[2]( p. 106)各民族和谐共生的需要势必使民族关系的内容愈加健全。”和谐共生“ 以承认差异和多样性为首要条件,力求达成不同个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调适,强调对各民族文化和利益多样化的承认和尊重,与在一同利益和目的基础上各民族平等、团结与兴盛、进步的一致性。

    3、和谐民族交往的现实意义。

    和谐民族交往就是要达成社会各民族成员、群体之间,各民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睦顺畅,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各民族团结的社会。出色的传统文化是民族间信赖和谐的思想渊源,在民族交往中维持和弘扬出色的传统文化有着关键的现实意义。

    ( 一) 政通人和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基础。

    政通人和是和谐社会的体现。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治稳定,体目前民族交往中就是民意通畅、民气顺达、民心安定、民风朴实、民间祥和。要达成这一目的,第一应加大少数民族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应充分看重、真正确认少数民族在民主规范建设和政治参与中的平等主体地位,在国家的总体指导下,尊重各民族在民族交往中的自我选择与创造精神,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存在与进步的权利,打造有益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对接与调适的规范机制与政策环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达成有机整理和主动适应; 同时要动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政治,尽量畅通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途径,使少数民族可以依据规范达成政治参与,降低或杜绝不是规范政治参与,以正常渠道和途径解决少数民族因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利益调整和利益保护问题。对于在同一民族和不同民族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利益冲突,都需要充分运用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自然生态调控机制去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利益合作,以达成各种民族利益需要都得到合理满足。第二达成政通人和要充分依赖法治国家的建设,依法治国也是政通人和的要紧保障。民族和谐是法治建设的目的,法治是建设民族和谐的方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目前国内经济社会进步的实践来看,国内已进入转型的重点阶段,既是策略机会期又是矛盾多发期,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现实性问题集中呈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个时候,法治所承担的促进民族合作、协调民族利益冲突的任务愈加迫切。 ”坚持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治原则处置族群 ( 民族) 问题,……所有公民不论族裔 ( 民族) 成分一律平等,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所有公民均享有在国内自由流动、迁徙、生活、工作的权利,……加大对所有处于经济社会滞后的区域和公民的进步援助,促进全国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进步成就“。[15]”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只有在不离开平等原则的彻底的民主国家里,通过颁布全国性的法律才能解决。“[16]法治就是依法办事,民族法治就是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保证民族事务各项工作依法进行,越来越达成规范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进一步促进民族和谐交往。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表现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这种关系突出表目前民族交往心理的差别,这种差别有认识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不管什么层面都大概引发民族矛盾。这就说明需要加大民族法制建设的重要程度,通过法律规范的推行,合理疏导各种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达成各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进一步推进和促进和谐的民族交往。

    ( 二) 利益共享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动力。

    在目前的年代背景下,以和谐作为进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原则,就是为了使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彼此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步的承认和尊重,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社会主义阶段,各民族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非根本利益上,各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资源开发中践行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共享说到底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打造如此一个机制,可以克服原有资源开发与利益分配机制中忽略资源所在地政府和资源所在地居民利益的弊病,形成各方利益主体在资源合作开发中共生共赢的分配模式。既有益于缩小贫富差距,又能够帮助增强社会的稳定程度。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大家进行经济活动的直接缘由, ”在古时候,每一个民族都因为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而团结在一块“。[17]”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需要有一同的利益。“[18]这个一同的利益就是民族平等的社会基础即经济关系中结成的纽带。只有达成了利益共享,才能不断进步一同利益。民族利益包含民族总体利益和民族个体利益。从民族个体成员来讲,民族总体利益是比较抽象的,很难领会和辨明的,而民族个体利益则是直接感受和容易辨明的。正是因为民族个体成员都是经济活动的利益有关者,他们愈加了解地意识和感觉到民族经济交往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只有打造起以平等为基础的利益共享机制,事关民族个体成员切身利益的经济活动得以维持和延续,并在实践中越来越优化为稳定的方法或内容,才能推进和谐的民族交往日益巩固和进步。

    ( 三) 文化认可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导向。

    目前各民族职员流动、杂居现象增多,多种民族文化并存成为正常状态。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交往、共存、共荣是构建和谐民族交往的保障,各民族多元异质文化的和谐共存、共荣,也是构建和谐民族交往的基本需要和要紧内容。民族文化自己的包容性也有力地支持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存与进步。同时,各民族表层文化共存相安无事,但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却常常隐藏着冲突。文化发生变迁时可能导致心理失衡与感觉错位,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充分认识民 族意识 作为 ”民族历 史 发 展 中 的 文 化 积淀“[3]( p. 110)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反用途,这是文化认可的一个方面。其次,要特别注意中华传统文化的公共性影响,充分发挥和依赖这种公共性的影响来促进和推进民族间的信赖与和谐。在 2010 年 5 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公报中,明确提出要 ”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可、对中华民族的认可、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19]这一政策倡导为促进中华民族交融一体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在当代,中华民族的认可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一同的民族历史渊源,二是一同主体民族的文化,三是一同的国家———中国,这三个层面认可缺一不可,一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认可“。[20]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也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一同缔造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也是各民族一同创造的文化。渊来自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伟大实践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勉励国内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数千年文明史进步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一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意识,具备强烈的文化认可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一同进步兴盛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聚合力不断增强的历史。认可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要认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代民族危机空前紧急的状况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凝聚和纽带用途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充分的发挥,经受住了历史性的考验。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民族精神激励下,成千上万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浴血奋斗。这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民族整体意识、忧患意识和民本意识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关键的传统和心理依据,是中华各民族和谐交往得到不断增强的要紧思想基础和舆论导向。

    ( 四) 包容共生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条件。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进步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18]( p. 270)和谐民族关系的 ”多元、共生、互补“ 结构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和谐进步的内生机制。 ”多元“ 是社会和谐的逻辑首要条件; ”共生“ 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没共生,就无所谓和谐; ”互补“是社会和谐的动力和活力所在。 ”多元、共生、互补“的结构意味着各民族、社会各种力量、各种资源的共聚汇生、互补共进。实践证明,各民族多样性的互动交流是激起创造力和社会活力的源泉,民族多样性结构是国家进步、社会进步的要紧资源,更是国内和谐社会建设的要紧动力。[21]民族之间的经贸往来是民族之间物质生活和经济进步取长补短的要紧交往活动,也是杂居诸民族持久奔小康的第一生活需要。商贸互动,互通有无,各民族的生活达到有机互补,达成互利互惠的双赢。”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载体,民族间互通语言越多,促进民族间相互知道越大概,民族间相互尊重越多,民族间打造好的互动关系越大概“。[2]( p. 259)语言交流是民族之间交际和交流须臾不可离别的条件,人口较少民族主动学习人口较多民族的语言是一种势必,人口较多民族的语言在很多场所用,用起来很便利。自然,人口较多民族的语言也不乏局限,尤其是一些涉及其他民族特质的专门表达范围时可能缺少适合的表达词语,这个时候人口较少民族的特点用语可以借入到人口较多民族的语言,达到语言互补,加深民族间的感情。不同民族成员之间通婚是民族间相互交融、走向趋同的要紧渠道。不同民族通结婚以后,历史背景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都会在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的亲情中淡化。尤其是作为下一代的孩子出生后,他的成长过程,既是不同民族文化和谐交融的承载者,又是作为爸爸妈妈生命延续和将来期望的承接者,能够帮助淡化爸爸妈妈的民族差异,也是达成优势互补、进而融为一体的决定性原因。在中华大伙庭中,56 个民族一条心是民族间和睦相处、和谐进步的最浓厚的根基。各民族之间在通商、通语、通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深化到 ”通心“,前 ”三通“ 是 ”通心“ 的铺垫和过渡, ”通心“ 是 ”前三通“ 进步的结果,民族间 ”汉族不能离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不能离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不能离开“ 的重点就是 ”心“ 不能离开,即一同的心理、一同的精神、一同的文化原因的形成才能使全民族 ”同呼吸,共命,心连心“,最后达到民族之间的心理和谐。[22]总之,达成和谐民族交往就要在政治层面突出政通人和,追求 ”和实生物“。在经济层面达成利益共享,在文化层面,则要从策略高度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一同兴盛; 在社会生活层面则要充分发挥民族 特 色 和 潜 力 的 优 势,包 容 共 生,实 现”四通“,构建和谐民族交往的社会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 新华网,2006 - 10 - 18.

    〔2 〕金炳镐。 民族关系理论通论 [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 〕金炳镐。 民族理论通论 [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 〕国语·战国策 [M]。 长沙: 岳麓书社,1988. 148—149.

    〔5 〕徐志刚译注。 论语通译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67.

    〔6 〕李军等主编。 五经全译 [M]。 长春: 长春出版社,1992.

    〔7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M]。 济南: 齐鲁书社,1992.

    〔8 〕李泽厚。 论语今读 [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9 〕卞敏。 哲学与道德智慧 [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07.

    〔10〕张希望主编。 民族信念与文化特点—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42—43.

    〔11〕老子 ( 徐澍、刘浩注译) . 道德经 八章,[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0.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